自從計算機技術普及以來,遺傳育種得到了本質的改變和快速提高,大數據技術的使用,使得遺傳育種方向明確,迅速快捷,以前幾十年才完成的工作,用大數據可以幾年完成。這表現在經濟動物上面,特別明顯。記得1992年我剛進入青島正大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時候的艾維因肉雞,60天體重長到6斤半,料肉比2.1:1。當時覺得這是行業的奇迹,以前從來沒有想到和見到這樣的生産行能,到了今天,快大肉雞已經到了38天4斤半,料肉比1.5:1。與此相應的,肉豬、肉鴨、肉羊、奶牛和産蛋雞,在品種改良上的速度飛快進步,20年間,動物的生産性能平均每年進步3%-5%。
動物生長性能不斷得到改良,我們傳統的營養學標准模式,也就是我們習慣的:玉米豆粕魚粉類型的日糧,已經無法匹配它們的遺傳潛力,也就是說,改變營養策略,盡量適應動物的遺傳潛力,經濟上,會有更好的表現,單純從是飼料加工生産的企業,從這些領域裏面,能夠得到更好的競爭力。
在營養策略上,表現爲更大程度上和更快速的滿足動物特殊階段的營養需要,我們行業很多人習慣了提高營養濃度來滿足動物的要求,這是機械的思維習慣。但是對營養素供應速度,也就是動態的觀念,新的遺傳潛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改用新的營養策略,也確實獲得了喜人的進步。比如我們在仔豬料中使用60%以上水溶蛋白結構的方案,他們的生長速度和飼料效率的到了驚人的提高。特別是在嚴寒的冬季,農村散養戶家中的表現如下圖:
這是2016年冬季我們做實驗的場景:
下圖是在住的發育狀態:表現爲更加豐滿圓潤,滾圓,也就是腹部胃腸道充滿,實際記錄了更大的采食量。因此表現爲對抗環境應激的能力更強。
肉雞飼料用這個思維,料肉比還會進一步降低,目前很容易做到1.3:1。
母豬的可利用周期得到了30%的延長,每頭母豬一生可以提供11噸肉豬,産蛋雞90%以上産蛋可以維持9個月。肉羊日增重公母平均超過800克。
我們以單位時間內飼料營養素通過動物消化道總量來定義新的營養學觀念,更進一步,以各種營養素同步發揮作用爲原則:比如以更高水溶性蛋白和階梯式能量載體物質爲骨架,盡量滿足動物早期的發育潛力,爲後期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在肉豬、肉羊、産蛋雞、母豬都有很好的表現。水溶性蛋白質的商業化操作,目前就是預消化流程,逐步的,隨著育種學的進步,會形成一個龐大的産業,這個産業包含了熱處理,酸堿處理,酶處理等好多可用的手段。能量載體的階梯式供應,不少原料會受到新的重視:丁酸-丁酸甘油酯-甘油-葡萄糖-乳糖-中鏈脂肪-工業糊精-大米-玉米-小麥-豌豆-黃豆,有的能量載體物質可以快速吸收快速代謝,有的緩慢代謝,有的消化吸收代謝都很慢。飼料的經濟學要求能量代謝過程中,盡量減少熱量的體增耗。因此每日的采食量會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也就是用于生長繁殖的營養素相對于維持生命的營養素比例,日采食量越搞,這個比值越大,而且隨著采食量的增加,蛋白質與能量的比值,也會適當增加—這意味著飼料的造肉成本會更低。
隨著每日營養素通過代謝的總量更多,要求其他輔助手段也要配套,表現爲:更多的B族維生素甚至一部分酵母浸出物(或者溶解後的全酵母)穩定而且長效的微量元素供應(動物的吸收機制決定的),由于營養素的可消化性能越來越高,必須有可靠手段減少腸道微生物對營養的消耗,--這是經濟學的要求。抗生素逐步退出曆史舞台之後,這個領域也將呈現出來百花齊放的狀態,目前,靠基因修飾過的微生物也就是益生菌,配套長效的具有殺菌抑菌效果的植物精油,是一個很有希望的方向,酶制劑將會更多的走向工業化飼料原料預處理流程。
原創: 王統石 來源:普羅頓 |